揪出時間小偷
這兩年的自我練習中,
收穫最大的莫過於「覺察」。
無論是透過瑜伽、對生活的觀察、對情緒的感知,又或者是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共感逐漸提高。「自我覺察」真的對於內核穩定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不僅僅幫助我看見內在,更藉由練習不斷地將關注他人轉而關注自己;從尋求外在給予的肯定逐漸轉化為擁有給自己勇氣的能量。
正巧最近在檢視生活,
想把這小小的心得紀錄下來。
除了分享(或許)也有同樣困擾的妳,
也想透過文字如實地留下自我成長的痕跡。
::
01.
如果覺得生活哪裡不對勁,
請相信自己的直覺。
這陣子浸在與孩子們的溝通問題遲遲無解。許久已經沒有對兩小大發雷霆的我,對於青春期的荷爾蒙失調忍無可忍,連續爆炸了幾次以後,我決定冷處理:練習讓自己退至旁觀者的位置,不再帶情緒與孩子溝通;練習不再因為孩子對我隨意丟擲的負面情緒發怒而讓自己內耗;同時,我亦不想刻意當個好媽媽,對孩子的噓寒問暖維持在適可而止。
以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為主,
與孩子做最低劑量的相處。
為避免產生冷暴力,
則是試著平靜地和孩子說:
「媽咪最近需要想想怎麼改善我們之間的溝通…」
「所以媽咪會比較想要一個人待著…」
「可以的話先不要和我說話,有事情可以找我…」
而後幾天內,
我不再殷殷勤勞地擔心孩子沒吃飽、沒穿暖;
我不再想要維持溫馨的家而終日打掃清潔;
我不再擔心孩子沒制服穿而總是勉強自己已經受傷的手急著洗曬衣物。
一個人工作之餘,
我會記得要好好吃飯細嚼慢嚥。
負面情緒湧上來之際,
我會去露台看看花草修剪枝葉。
當孩子的歡樂嬉鬧變成刺耳的吵鬧聲,
我則會交代一聲以後去花市兜轉,
又或者是戴上抗噪耳機聽著喜歡的音樂。
::
02.
沉澱情緒以後,
才能看見浮在心中的雜質。
減少與孩子的相處以後(焦躁來源),我終於能靜心檢視一天裡從起床至入睡的這段時間裡,每一個排程的時間結點:起床盥洗、拎著孩子去上學、回家工作/整理家務、料理晚餐、(繼續)工作、帶孩子在放學以後趕著不同的行程….等。將每一個時間確實的計算出來,依照三種等級(滿意/普通/浪費)做時間分類。當「察覺」視覺化清晰在眼前化成一個個數字與區塊顏色以後才赫然發現:
媽媽的時間一天,從AM:5:30起床到PM11:30睡覺,
總計1080mins:
–
以事件計算,我滿意的時間運用只有30%
以時間計算,我滿意的時間運用只有16%
唯一的ME TIME,是起床-叫孩子前的60mins,僅佔6%
媽媽的晚餐的實際用餐時間也只有30mins而已!!(幹!)
::
完成第一步「檢視一天的時間運用」並做了滿意度分類以後,
第二步則是揪出每一段時間裡的滴答小偷,
並誠實地寫出時間裡的每一個動作並檢視,
因為唯有如此,
才能獲得實用的改善。
ex:
☉5:30-6:30(起床-叫孩子起床)
大部分的時間裡都躺在床上滑手機想放鬆;即便起床工作,也因為慣性的心悸無法專注;或者撿著零散的家事,但也只能做到一半。
☉6:30-07:10(叫孩子起床-出門去學校)
每天我必須在這段時間裡,反覆叫孩子三次(以上)。不僅讓已經心悸的我更加焦躁;孩子也不知不覺將「起床」的責任交給媽媽。只要是因為媽媽各種理由晚了叫他們起床而遲到(生病/過累)….則是會獲得莫名其妙臭臉一枚。
而在等待孩子打理好&出門的這段時間裡,為了避免自己的焦慮持續發作,便持續做著瑣碎的家事與滑手機轉換注意力。
於是乎,
每天起床的前100mins,
我在空轉與內耗。
而且是每天!
每!
一!
天!
#抱歉沒有要接受
03.
誠實地對自己,
才能解決問題。
承2,拆解完時間運用與步驟的分析,發現自己「空轉」而揪出一整天注意力無法專注的原因在於不必要的內耗。於是我做了以下決定:
➊
起床不滑手機,ME TIME可以看書或者畫畫,並設置手機鈴聲提醒自己。
➋
買簡便型的鬧鐘給孩子,把起床的責任歸還給他們。
➌
等待的瑣碎時間裡可以做家事分散對孩子自行準備的焦慮,但千萬不能插手以避免養成再度依賴媽媽的習慣。
::
其他的時間運用以此類推:拆解動作步驟(覺察)→依照現況提出改善方案→具體呈現每一個時間區間裡的「理想狀況」以後,我先將每一天絕對不能動的時間點通通設置鬧鐘提醒自己:
05:30 名稱:起床不滑手機請去看書。
07:10 名稱:出門送寶貝去上學
08:00 名稱:動起來並堅持下去
09:00 名稱:今天工作加油喔!妳可以的!
12:30 名稱:記得要好好吃飯照顧自己。
17:00 名稱:出門接寶貝下課。
21:30 名稱:讓孩子上床睡覺才能靜心。
優先處理不能動的時間節點,
再處理個人時間的運用。
::
04.
家事不是媽媽的事情,
大家一起來面對並解決問題。
除了解決與孩子共同運用的時間,還有共同空間的維護。在時程表裡,我揪出搬出來以後,好強的我從不善家務到現在可能有微微潔癖的模樣(?)個性使然,不服輸的因子逼著自己查詢各種清潔與收納的資料,在短時間以內學習了各類家務整理的技巧。
我知道自己強迫症發作的時候,
就是往死胡同鑽,
再鑽下去我便會再次鑽死自己!
#我才不要
為了讓一家仨口擁有整潔溫馨的空間,無形之中花費太多時間在維持,亦是一種隱形內耗。檢視完後,我更加清楚自己不願意做一個「犧牲」的媽媽、不願意事事攬在身上卻以為孩子知道….但我終究成為了自己討厭的那種模板:看著孩子東丟西丟不在意、沒制服穿便對我發脾氣、請他們協助做家事確認知是「幫忙」?我卻要帶著遲遲無法復原的手傷繼續強迫自己(?)
#我他媽有那麼愛乾淨
#真的還好並沒有
週日的家庭會議中,我用自己擅長的心智圖帶著孩子一步步完成家裡每一塊區域需要做的家事有哪些?每一個家事拆解成步驟又是需要幾個步驟?再用顏色分類大家各自曾經做過跟持續在做的家事是哪些?
與孩子協作完成心智圖的過程中。也才發現原來孩子是天真的不知道在他們上課期間裡的家事是媽媽在處理;原來孩子的認知是以「他們看得到的情況」為主。所以他們認為:「我們都和妳一起在做家事,也有幫忙分攤….不理解媽媽為什麼這麼不開心?」甚而和我說:「媽咪,如果你做得這麼不開心,可以不要做呀…..」
::
雖說聽到從孩子嘴裡說出來這麼一番話著實有點震驚。但回頭想想站在他們的視角也沒有錯。畢竟看不見的時間裡,他們不曉得媽媽都在幹麻?看得到的時間裡,姐弟的確從未因為請他們做家事而不悅。這個對話的過程裡,我亦學習到原來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在於「認知落差」,心智圖也弭平我們親子之間的差異並協助大家一起「透過眼睛」真實地看見現況,而不是「單憑感覺」
最後,
再一同討論家事的頻率、
區域的負責人與協作的時間。
並認領自己能處理的部分。
雖說不知道可以執行多久,
但起碼我們又往未來的幸福邁進了一些。
#創造幸福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
05.
將工作拆解並分類,
善用「減法」原則警惕自己「絕對不做」
我用同樣的方式拆解自己的工作為一個個步驟,
並將其分類後得到一些時間運用上的優化:
–
☻家事集中在某一個時段裡,其他時間絕對不做,避免內耗。
☻對外的工作優先處理,避免影響他人進度。
☻將時間留給最擅長的部分,其餘交給同仁。
☻晚上不工作。
::
上一次做生活檢視的時候是半年前為了要上瑜伽師資而苦於沒有時間。這次則是直覺告訴我生活不是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逼自己必須暫停腳步再次檢視。
起心動念是因為前陣子我對孩子說出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一句話:「我都是為了你們….」在那個當下,我看著像是鏡面反射的姊姊心裡有種說不出的複雜。我想著年幼時曾經聽過這樣的話,心裡總想:「那妳可以不要呀!沒人逼妳呀!」可鏡面的另一邊卻是身為媽媽的自己,好害怕孩子這樣回我。
在那個當下,
我決定徹底開始著手改變現況。
#我想成為自己喜歡的大人
#不是成為你們的夢幻媽媽
即便單親、即便一打二、即便事事都扛。我仍不願意把「辛苦」、「犧牲」與「委屈」掛在嘴邊。餵養自己這種字眼多了,很容易淺意識裡長出「弱勢」給自己退路;我也從不相信各種過分的心靈雞湯,總是告訴你「如何在逆境中翻轉」、「如何在黑暗中看見曙光」、「如何從泥沼中爬出來」。
因為連「誠實地看見自己」都做不到,
到底是要翻轉什麼?看見什麼?要爬去哪?
唯有開始「覺察」才能試著向前;堅持並持續檢視,才有機會改變。
::
花了兩個禮拜的時間:對朋友發瘋似的倒垃圾、再沉澱自己的心情、靜心坐在書桌前一個一個步驟慢慢揪出生活問題、再與孩子討論溝通、再利用熟悉的工具提醒自己務必堅持。以「養成原子習慣」來取代「相信自己的意志力」
因為他媽的年過40以後,
老娘已經沒有意志力可言。
也希望一個月後、三個月後、明年年終再看這篇文章,我又向前邁進了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