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離後遺症
我曾經看過一個研究,是關於動物園的動物不斷重複的行為。
研究的內容大概是說:我們在動物園裡常見的一些動物行為:例如不斷地繞圈子走、搖頭晃腦或者重複理毛….等,其實代表著動物的沮喪和焦慮:專業的說:這種長期性、不斷重複的動作表現稱為「刻板行為」 別說長期待在動物園裡動物們了,居家隔離七天的小孩也有這樣的症狀。
今天是我們仨人居家隔離一週的日子,兩小作息因為一天比一天還不正常,於是今天睡到快中午才起床,而後吃了早(午)餐以後,就廢在房間裡打電動不間斷。 家裡的遊戲其實不多,就是健身環、瑪利歐賽車和瑪利歐派對。that’s all…… 吃完食物的孩子整個下午的休閒活動就是健身環、瑪利歐賽車和瑪利歐派對;再一次的健身環、瑪利歐賽車和瑪利歐派對;還有又一次的健身環、瑪利歐賽車和瑪利歐派對,直到傍晚我呼叫兩小該去洗澡吃晚餐了。
兩個孩子才頂著滿頭大汗去浴室洗(玩)澡(水)。 在家大概真的閒到發慌。待我覺得不對勁怎麼沒人從浴室出來的時候,才發現兩小帶著泳帽和蛙鏡正在新買的浴缸裡玩潛水遊戲不間斷,不斷地憋氣的把頭塞到水裡、再伸出頭來大口呼氣和大笑;再把頭塞到水裡、再伸出頭來大口呼氣和大笑,一次又一次。正在追劇的我已經不知道看到哪一齣了,也懶得催趕在玩水的孩子們,就讓他們玩個過癮再起來吃晚餐。
晚餐過後,兩小又回到了房間繼續打開switch:健身環、瑪利歐賽車和瑪利歐派對;再一次的健身環、瑪利歐賽車和瑪利歐派對;還有又一次的健身環、瑪利歐賽車和瑪利歐派對;沒完沒了的健身環、瑪利歐賽車和瑪利歐派對…… 晚上睡覺前,我照著每天的儀式:打開podcast聽睡前故事,正準備一手幫弟弟抓背一手幫姊姊梳頭髮的時候,兩小精神抖擻也就算了,兒子拒絕我之後,就在房間跑了起來?????????(房間真的不大)我問他說:「愷愷要睡覺了你為什麼在跑步?」兒子告訴我:「可是我現在精神很好我很想跑步」實在不知道該回答什麼,就只好說:「你今天健身環整個地圖都被你跑完了還不夠嗎?」兒子聽完以後就坐在暗暗的角落裡不知道做什麼,過了一會兒就朝在床上的我丟了張小紙條然後塞在我懷裡。
我看完以後,大腦裡突然跑出不知哪一年獲得的冷知識,就是關於動物園裡的行為研究。再看看孩子的行為,差不多就是這樣:焦慮、沮喪又不斷重複行為。 再撐著點吧!媽媽和你們都是。 早上一起床,有如刀割的喉嚨痛突然煙硝雲散,空閒的時候再做了一次快篩,迫不及待拍照分享給好友說終於陰性,準備歡呼的時候再看一次,靠杯!後面那條為何又跑出來啦~
照片裡就是兒子寫給我的傳情紙條。 為了怕大家看不懂,媽媽翻譯一下:「媽咪我快要抓狂了啦!」